摘要:互联网保险市场存在诸多“奇葩”险种,真假难辨,消费者需提高警惕,避免陷入陷阱。一些保险产品在宣传时夸大保障范围,实际却存在诸多限制和陷阱。消费者在购买时应仔细阅读条款,了解保险责任、免责条款等重要信息,避免被忽悠。互联网保险市场需要加强监管和规范,保障消费者权益。
沈亦伶
互联网保险:创新狂欢下需警惕虚假与风险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互联网保险逐渐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从明星恋爱险到雾霾险,再到各种看似奇特的险种,互联网保险的边界似乎越来越广,在这背后,一些所谓的“创新”实则暗藏风险,本文将深入探讨互联网保险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风险和挑战。
不久前,明星鹿晗和关晓彤的恋爱消息引发广泛关注,紧跟热点,一些商家开始在淘宝等平台上销售“鹿晗恋爱险”,承诺如二人一年后仍保持恋爱关系,便支付双倍金额,许多粉丝出于好奇或支持偶像的心态纷纷投保。
网络世界无奇不有,“奇葩”险种层出不穷:违章贴条险、熊孩子惹祸险、扶老人被讹险、忘穿秋裤险等,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大多数互联网保险费用并不高,多的百十元,花得也不心疼,很多险种提供定制化“套餐”,微信、支付宝就可以转账。“我的保险我做主”,个性化、去中介化,使其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的青睐,数据显示,互联网保险70%以上使用者为“80后”到“90后”的年轻人。
对于消费者来说,某些互联网保险,其实并不保险。
一、诈骗和非法集资风险,一些险种并非由正规保险机构开发、销售,保单毫无法律效力,例如某些淘宝小店销售的恋爱险,若该险种大卖后商家卷款跑路,消费者的礼金便无法追回,一些流量平台假借保险之名非法集资,撒出高额回报的“诱饵”,或伪造保单,骗取消费者资金,这些平台并不具备保险代理资格,却违规违法销售。
二、博彩性质,前两年,某些正规保险机构销售雾霾险、世界杯遗憾险等险种,这些保险的“标的”毫无规律可循,定价和条款更没有风险数据支撑,与赌博无异,幸运的是,这些“创新”都被监管部门及时制止。
三、商家对关键信息含糊其辞,产品名不副实,有些互联网保险的条款不清楚,保险机构相关信息披露不完整不充分,或者夸大理财收益、弱化保险产品性质,或者缺少风险提示,免责免赔付条款存在歧义和误导,损害消费者权益。
四、个人信息遗失或泄露风险,互联网保险在与第三方网络平台合作时,存在客户信息泄露的风险,如果某些保险公司将客户隐私数据放在公共“云”服务器上,或是自身信息系统出现维护不当等情况,都会导致客户个人信息泄露。
除了对消费者存在的风险外,保险业自身也面临诸多风险,例如合作平台方并不具备资质给保险公司“惹麻烦”,假保单屡禁不绝,数据定价风险,以及信息与技术安全风险等,网络时代,保险经营可以突破地域限制、打破行业壁垒,一旦发生风险,扩散起来也很快,如果互联网保险给消费者的印象老是“博眼球”“不靠谱”,无疑会破坏行业发展生态,动摇行业发展根基。
针对以上风险,强化企业自身责任、提高协同监管力度是关键,企业需遵循产品开发流程,严控保险风险;建立有效的内控制度,确保业务没有瑕疵;对于不具备经营资质的第三方平台及提供增信服务、设立资金池及非法集资等的网贷平台,应坚决停止合作,保险公司应借助技术提升手段,如大数据智能分析、入侵检测、防火墙等,确保风险可控、信息安全,监管部门也需加强互联网保险的监管力度,鼓励创新的同时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
互联网保险作为一个新兴领域,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风险和挑战,只有企业、监管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才能推动其健康、规范发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