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博宁,香港漂泊后的保险事业选择之路

黄博宁选择在香港卖保险谋生。他曾漂泊在香港,最终决定投身于保险行业。他深知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只有不断努力和拼搏才能取得成功。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客户提供最优质的保险服务,实现自己的职业价值和人生目标。

这些港漂们每天活跃在朋友圈,分享保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传递着一种理念:保险无法阻止事情发生,但在不幸降临时,金钱补偿也是一种安慰,他们强调,如今管理财富不仅仅是存钱或消费,投资保险不仅有不错的回报,还能为养老及身后事做出安排。

与内地相比,香港保险具有不容忽视的优势,以重疾险为例,同样的险种,在香港的保费可以便宜两到三成,且核保严、理赔快,条件宽泛,这些优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内地人前往香港购买保险,市场需求催生了庞大的业务员队伍,港漂们凭借对两地文化的熟悉,更容易照顾内地顾客的内心感受,因此各大保险公司纷纷开出优厚的条件争抢港漂。

这些港漂们选择投身保险业的原因很简单——赚钱,随着香港社会近年来经济民生的改善不尽理想,产业结构过分集中,工资涨幅远跑不过物价,而保险业作为相对发展的“高端产业”,提供了相对较高的收入机会,据透露,保单的平均佣金是35%,新入行者还有额外奖励,一年业绩额达到100万,算上奖金及其他收益,年收入可达40至60万港币,这样的收入吸引了许多港漂转行做保险。

这一现象也引发了一些质疑,港漂们支付高昂学费深造,却选择在不使用专业知识的保险业工作,似乎是对知识的极大侮辱和亵渎,面对高企的房价和物价,以及无限的欲望,许多人仍然选择了投身保险业。

港漂卖保险的现象依然火热,要想让保险热降温,有两种可能的途径:一是放宽内地保险行业的市场准入,与国际接轨;二是解决香港产业空心化问题,拉动工资涨幅,第一条途径已经得到了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博鳌论坛上的相关说法,未来内地保险市场一定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然而具体的时间表尚不明确,第二条途径虽然已经被提及多年,但实现起来却并不容易。

只要香港保险对内地还有比较优势,港漂们就会继续选择投身保险业,对于港漂们来说,也需要理性看待保险业的发展前景和风险挑战,在选择职业时不仅要考虑眼前的利益诱惑还需要考虑长远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方向同时也要保持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避免盲目跟风从事不适合自己的职业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