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然灾害频发,巨灾保险在减轻灾害影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仍存在保险缺口。为了更有效地应对风险,需要探索风险减量,将风险关口前移,以减少灾害损失。这需要加强风险评估和管理,提高公众的灾害意识和应对能力,同时完善巨灾保险制度,扩大保险覆盖范围,以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随着全国正式进入“七下八上”防汛最关键时期,各地频繁出现强降雨等极端天气,巨灾风险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巨灾保险备受关注,它在灾害面前提供灾后保障,承担救济资金价值;当前的保障供给仍有较大缺口,亟需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巨灾保险制度。
值得一提的是,围绕巨灾风险保障,风险减量已成为各方的重要突破方向之一,保险业正在加大投入,通过科技手段、巨灾模型等方式积极发力,赋能风险关口前移。
作者:蓝鲸新闻 石雨
巨灾保险制度持续探索:政府商业共同发力,多地试点显成效
灾害频发之下,保险正在发挥积极力量,据金融监管总局日前披露的数据,多地保险机构已接到相关理赔报案,并在巨灾保险赔付方面取得一定成果。
我国巨灾风险具有“复杂、多发、集中”的特点,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建立多层次巨灾保障体系,完善多元风险分散机制是应对关键,巨灾保险被寄予厚望。
政策性巨灾保险方面,我国已推动地震巨灾保险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先试先行,监管方面也在积极开展扩大巨灾保险范围的论证及多灾因费率测算,地方层面,多地逐步结合区域特点开展巨灾保险试点探索,估算保费规模已达10亿元,年均符合增速超过40%。
商业性巨灾保险主要以财产险、工程险涵盖巨灾责任为主,但巨灾保险制度仍处于探索和试点阶段,与实际损失体量相比,仍有较大缺口。
如何推动巨灾保险发展?业内对于推动巨灾保险立法、政府推动灾害相关数据的共享与整合、丰富巨灾保险产品体系等方面广有建言,保险公司作为巨灾保险的主要参与主体,也在寻求突破,如提升巨灾风险识别、计量评估和精准定价能力,研发中国地震模型、中国台风模型和中国洪涝模型等。
重视灾前防灾防损,发力风险减量
今年发布的《关于推动绿色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推动巨灾保险发展,扩大巨灾保险覆盖面,运用再保险有效分散风险,风险减量是有效手段之一,将巨灾风险保障重点从灾后赔付驱动向灾前预防转变。
保险公司在此方面有许多可为的空间,如利用红外监测、物联网、卫星遥感等多种技术为客户提供灾害预警,通过搭建风险减量管理平台、开展系列能力提升项目、提升风险减量服务能力等措施,提高风险减量服务的精准度。
中再将巨灾模型融入到自然灾害风险治理体系中,帮助地方政府建立巨灾保险管理平台,以巨灾模型为核心接入到政府应急管理平台中,通过实时气象预报等数据进行分析,更精准地实现城市内涝灾害预测,并及时向政府应急管理平台反馈高风险点,协助应急管理方案制定。
推进风险减量落地的薄弱环节在于缺少推动和组织的主体,国内巨灾保险规模整体还相对较小,当保费体量提升后,保险公司将会更加有动力形成大范围的推动和执行,目前更多还是需要政府、公益部门来统筹和组织,据保险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保险业在重大自然灾害中的重要作用,一位保险业内人士表示,“比灾后赔付更有价值的是有效规避和减少灾害造成的人身、财产损失。”这是保险业在应对自然灾害中的核心价值所在,我们希望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创新实践为保险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