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揭露了千款分红险中红利“打折”的五大真相。通过对分红险的深入剖析,揭示了保险公司采用复杂算法、隐瞒重要信息、夸大收益预期等手法,导致消费者实际获得的分红远低于宣传预期。提醒消费者在购买分红险时需谨慎,全面理解产品特性,避免陷入投保误区。
多家上市公司,如中国平安、中国太保、中国太平等,在2024年中期业绩会上均表示,预计未来分红险将替代传统型产品,成为新的主力产品类型,其占比可能会超过50%,不久前,金融监管总局向行业下发的关于人身保险产品定价机制的通知亦明确指出,鼓励开发长期分红型保险产品,对于预定利率不高于上限的分红型保险产品,可以按普通型保险产品精算规定计算现金价值。
最近公布的分红险红利实现率却普遍出现“打折”,在此背景下,我们深入研究了超过20家险企的逾千款分红险红利实现率情况,揭示了分红险的五大真相。
真相一:红利实现率打五折成常态,据统计,逾千款产品的算术平均红利率实现率为49%,相较去年打五折甚至更多已成常态。
真相二:大公司差异小,小公司分化大,不同规模的公司对应的红利实现率情况各异,大公司平均红利实现率相近,中小公司则分化明显,上限高,下限也更低。
真相三:红利实现率高,不等于产品收益率高,红利实现率受预定利率、红利分配比例等因素影响,即使红利实现率较高,产品真实收益率也可能不高。
真相四:实际收益率还要剔除成本,理论收益率不等于实际收益率,实际收益率还需要考虑保单的其他成本,如费用成本、保障成本等。
真相五:浮动收益关注长期表现更可靠,分红险的浮动收益受投资收益影响,长期表现更值得信赖,保险公司在计算各产品红利实现率时,通常以中档演示利率减去产品预定利率为利益演示基础,但现实中投资收益往往达不到演示水平。
随着预定利率的下行,分红险的特点更加凸显“向下有保底,向上有浮动”,未来分红险的胜负手将更加取决于非保底部分的表现,投保人在选择分红险时,不仅要关注红利实现率,还要关注公司的投资实力、分红机制以及产品的预定利率等因素,投保人应理性看待分红险的收益,了解其浮动性特点,关注长期表现,以做出明智的决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