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客购买储蓄险现象给香港中小险企带来巨大风险挑战

内地客户大量购买储蓄险,给香港中小险企带来巨大风险。随着内地投资者对保险产品的需求增加,他们更倾向于购买储蓄险等长期保险产品,这导致香港中小险企面临巨大的销售压力。过度依赖内地客户的购买行为可能带来潜在风险,如市场波动和资本流动变化等因素都可能对中小险企造成冲击。香港中小险企需要谨慎应对这一趋势,确保业务稳健发展。

  “客户对于收益率的具体数字并不太在意,他们最关心的是能否保证本金安全。”

  多位香港保险代理人向钛媒体App总结了内地投资者的偏好变化:逐渐从重疾险转向储蓄型保险。

  香港保监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内地访客购买个人人寿产品的新增保单中,终身寿险、危疾保险和储蓄寿险占比分别为59.1%、29.4%、3.4%,而在新增保单保费方面,终身寿险、储蓄寿险和危疾保险占比分别为79.7%、12.1%、2.7%,终身寿险和储蓄寿险等具有明显储蓄属性的险种保费占比超过九成,反映了内地居民庞大的储蓄需求,显然,近年内地人涌向香港购买保险,在一定程度上是内地打破刚兑后资产避险的选择和替代,两地利率的差异成为资金流动的主要动力。

  在这一背景下,多位业内人士指出,这一趋势对香港的保险机构带来了挑战,尽管保证利率较低(通常在1%以内),但预期利率仍然很高(通常在6%-7%),在投资端海外市场整体波动较大的情况下,内地人涌入购买储蓄险,对于香港保险公司尤其是中小公司来说,这一挑战尤为显著。

  购买香港保险的主要目的集中在储蓄方面,从数据来看,今年上半年内地赴港投保略有降温,香港保监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源自内地访客的新增保单保费较去年同期下跌6.9%至297亿,占个人业务总新造保单保费份额从31%降低至25.7%,这一降幅主要由于去年二季度的高基数效应。

  不容忽视的是,内地访客对香港保险市场的贡献仍然显著,在整体市场中,上半年内地访客投保的保费占据全港新单保费的四分之一以上,机构性变化正在发生,内地投资者对于保险产品类型的选择正在转变。

  一位接近港险的市场分析人士指出,香港保险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重疾险(被称为危疾险),另一类是理财型保险,主要是分红型的终身寿险,目前重疾险的保单数量和保费占比均有所下降,而储蓄险则成为内地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高收益是吸引内地投资者投资储蓄险的主要原因,在利率下行的背景下,内地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不断走低,而香港储蓄类产品的保底利率低、预期收益率高,成为投资者的热门选择,能否达到预期收益主要受保险公司投资能力和全球经济形势影响,存在不确定性,保单需要长期持有才能实现较高预期收益率。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保险市场环境与内地存在明显差异,香港保险的告知要求明显高于内地,投保人需要如实告知所有重要事实,购买香港保险还必须考虑资金出入境风险。

  支撑香港保险高收益的底层资产主要是美股和美债,香港保险公司的经营业绩与全球宏观经济形势直接相关,由于投资标的限制较少,香港保险公司可以将一半以上的保费收入投资股票,并且可以投资海外市场,这也使得香港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加大,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保险公司需要在投资端争取高收益的同时,确保分红的兑现率,面临巨大的挑战。

  一位熟悉香港保险市场的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一些保险公司为了吸引客户推出了高收益的理财型保险产品,在投资端争取高收益并非易事,市场环境的变化可能导致投资失败甚至亏损,中小保险公司资金实力相对薄弱,更难以承受市场大幅波动带来的冲击,汇率波动也可能影响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和赔付成本。

  香港保险市场正在经历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在吸引内地投资者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风险,对于投资者来说,需要谨慎选择适合自己的保险产品,并充分了解相关风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