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位月入仅2500元的退休老人竟然能从保险公司成功贷款百万元,这引发了广泛关注。据悉,这得益于其拥有的保险资产和信用评级,反映了金融市场的灵活性和包容性。这一案例也提醒我们,在理财规划中,利用个人资产和信用评级,即使是普通收入人群也能实现高额贷款。
月报入2500元的退休老人,为何能从保险公司贷款百万元?
保单轻易抵押贷款引发纠纷,律师呼吁完善保单转贷款单的衔接监管。
消费者投诉称,其母亲被保险公司业务员诱导,将原有保单抵押,通过套现出来的现金再购买新的保险,借款额高达近百万元,老人家因还不起保单利息和来年保费,欠下巨额债务,究竟是业务员以高收益为诱设下套路,还是消费者知情自愿,目前双方已达成一致。
专家指出,在保单质押贷款过程中,消费者易被利用和误导,保单转化成贷款单应有一定的“防火墙”。
投诉:母亲被诱导投保实为抵押贷款
刚刚过去的龙年新年,李小姐(因消费者要求化名)一家并不开心,其母亲在中国人寿广州分公司购买的保险不仅交不上保费,还欠了利息,面临着保单失效、欠下债款的风险。
事情起因是,田女士(李小姐的母亲)被中国人寿广州分公司的业务员肖某诱导参加一些线下活动,并在现场推荐产品并承诺高收益,田女士从原有保单中贷款出来购买新的保单,最高的一份保费金额达到了108万元,李小姐认为这些保单的购买过程违反了相关规定,还涉嫌诈骗。
不过,中国人寿方面表示并不成立,只是业务员肖某在田女士身边而已。
套路:前份保单贷出来的钱马上买下份保险
李小姐给记者看了主要问题保单共有四份,涉及金额分别是2万元、5万元、6万元、108万元,这些保单涉及田女士和她的丈夫李先生,保险的品种均为具备现金价值的两全保险、年金保险以及终身寿险。
这些“收益”实际上是保单抵押借出的资金,不仅需归还,还要支付一定利息,李小姐告诉记者,在最初购买几份金额较小的保单时,还没发现问题所在,但随着金额越来越大,以及更多的保单需要交费和支付新的保费和还款时,田女士发现曾经有“收益”的保单已经拿不出一分钱,资金链条断裂。
实测:APP上“保单借款”操作简便存在风险
记者实测发现,中国人寿的APP上注册登录后,即可看到自己的保单情况,在首页就有“保单借款”的栏目,只要按指引操作,填上借款金额、借款时间和选择借款用途,就可以马上把钱全部转进关联的银行卡,整个过程无需任何验证、任何密码,只有借款时的一些信息提示,全程不到一分钟,这也意味着,即使手机不是本人操作,也可轻易借出保单的现金价值,李小姐认为这存在很大的风险,此外她还表示保险公司的客户信息填写也有问题可能存在虚构的情况,对此保险公司与客户各执一词双方已达成一致正在走流程当中解决纠纷,专家观点:保单转化成贷款单应有一定防火墙专家认为这个案例中保险合同本身没有问题借贷合同也没有问题但是在两者转换衔接过程中消费者是否充分同意和明确认知值得商榷能否完善这两者的衔接程序是监管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同时律师也提醒消费者要谨慎对待保单贷款以免陷入纠纷之中,知多D:保单抵押贷款是什么?保单抵押贷款是指具有现金价值的人寿保险、年金保险、养老保险等可用保单来质押贷款按照保单现金价值的一定比例获得资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