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保参保率不足,如何持续推动项目发展?

  摘要:超一半项目的参保率低于15%,惠民保的持续发展面临挑战。为了确保其“后继有力”,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民众对惠民保的认知度和信任度。优化产品设计,满足更多人的需求,并加强监管,确保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效率。只有这样,才能让惠民保真正惠及民众,实现可持续发展。

  据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负责人朱俊生在第六届中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创新高峰论坛上表示,今年惠民保的整体保费增速在10%以内,虽然仍有一定发展,但增长速度确实已经放缓。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全国共上线了246款惠民保产品,覆盖了全国29个省份、150多个地区,参保率作为“惠民保”的重要指标,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朱俊生团队统计显示,超过一半的惠民保项目参保率低于15%,尤其是自2024年之后,惠民保的增速出现明显下降。

  惠民保是在深圳首创的定制型补充医疗保险产品,由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指导或主导,商业保险公司承保,第三方服务商参与运营,居民自愿参保,其旨在以较低的成本和较广的覆盖进一步满足居民在医疗保障方面的需求,目前这款商业健康险产品却陷入了后续发展无力的窘境。

  多地参保率低的现状令人担忧,以江西为例,南昌城市惠民保的参保率持续降低,目前,持续的参保率下降导致险企参与的积极性越来越低。

  尽管惠民保的参保率在部分地区仍然相对较高,但整体趋势并不乐观,南开大学在《惠民保发展模式研究报告》中指出,2024年全国惠民保参保人数为15.8万,同比上一年增速为56%,而2024年的参保人数同比增速为153%,显示出明显的增长放缓。

  即使在参保率高于平均水平的城市中,惠民保的参保率也可能显著低于当地基本医保的参保率,以广州为例,穗岁康试点三年的投保率始终稳定在基本医保参保人数的28%左右。

  业界人士表示,惠民保产品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可能面临“两方不讨好”的困境,对于健康年轻群体,如果他们没有相关求医问药的需求,则无法从购买产品中获益,而这部分人群往往是商业保险公司更看重的客户,对于高值创新药用药需求或“带病参保”的群体,保障力度还受到起付线以及是否在基本医保目录、特定药品清单中的限制。

  王平洋,浙江省医疗保障研究会副会长、商业补充医疗保险主任委员认为,人群总体受益率低是影响惠民保可持续性的重要原因,他表示,如果身边的人投保了却没有获得赔付,那么惠民保产品就可能陷入没人愿意购买的困境,此外他也强调政府应该在其中扮演“到位不越位”的角色,通过税收优惠等手段解决筹资难的问题,同时政府支持程度会显著影响参保率,例如开放医保个账支付的城市平均参保率远高于没有开放的地区,然而他也提醒到随着政府深度参与和开放医保个账支付参保率会因城市级别的差异表现出非常大的分化,另外他也指出罕见病领域的保障问题也是一大难题目前惠民保对于罕见病等低频高损疾病领域的创新药企和诊疗专家的保障程度远没有达到预期,对此王琳表示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制度设计非常好但在现实运作过程中存在不足之一就在于惠民保能否与基本医保起到互补作用目前特药保障责任涵盖药品所对应的适应症多为肿瘤类疾病罕见病药物是否纳入各地惠民保差异较大,此外他也提到企业面临支付问题希望政府能给予更多支持如引入创新支付模式等来解决赔付结果和可及性问题对于企业来说迈入惠民保只是解决了支付问题是否能带来显著获益取决于从惠民保中获益的患者有多少目前企业面临的问题是真正从惠民保中获益的患者还不多一些地方不是一站式结算以及带病体报销比例较低等问题影响了患者的获益感受也让企业面临一定的挑战对此平安健康险精算师兼首席风险官丁雯表示药企和险企的矛盾是天然存在的需要通过积累数据开发迭代产品来寻找平衡,本月上海深圳等地新推出的 2024 版惠民保险正式进入投保阶段引起了广泛关注,当前关于该保险产品的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包括如何提高参保率如何与基本医疗保险形成互补如何平衡商业保险企业发展和创新药企及高值药患者需求等都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