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保快速发展背后的探索,保险+服务模式的高光与隐忧并存

摘要:惠民保快速发展背后,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受到广泛关注,但也存在高光与隐忧并存的现象。为了进一步提升保障水平和服务质量,正在探索“保险+服务”模式。该模式旨在通过整合保险资源和服务资源,提供更加全面、便捷的保障服务,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该模式的实施面临一些挑战和隐忧,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和探索,以确保可持续发展。

普惠保险是我国普惠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公平可得、保障适度、覆盖广泛的保险产品和服务。

近年来,普惠保险中的惠民保得到了快速发展,截至2024年底,参保人群稳步增长,总人数超过1.4亿,保费总收入超过140亿元。

推动惠民保普惠发展

银保监会下发的《关于推进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显示,普惠保险包括普惠性质的保险和专属普惠保险两种保障形式,普惠性质的保险是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和小微企业提供的公平可得、保费较低、保障适度的保险产品和服务,而惠民保,作为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的一种,自2015年在深圳推出试点以来,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和发展。

随着参保人数和保费规模的快速增长,惠民保的社会影响力和关注度不断提升,其价格低廉、接受既往症和老龄群体,突破商业保险承保底限,备受欢迎。

目前,惠民保已经逐渐形成“省市统筹、一城一险”的发展模式,产品免赔门槛降低、产品保额标准提高,普惠程度进一步提升,其本质定位为商业保险,作为基本医保的补充,对医保外的药品和医保后医疗费用的补偿进行了积极探索。

多方合作开发、宣传和销售

惠民保通常由地方政府、商业保险公司以及第三方平台联合推出,考虑到各地方医保政策、市民年龄结构、医疗费用以及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的差异,“一城一策”的定制化模式是当前惠民保的主流运营模式。

在由多家保险公司共同承保的惠民保中,分为主承保(首席承保)和次承保公司,为了保障产品的可持续运营,多家保险公司共同承保的“共保体”创新模式受到越来越多青睐,第三方机构在特药服务、资源整合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与靠谱的第三方机构合作能够提高产品的吸引力,增强保险的服务能力,提高销售效率,扩大客户覆盖面。

覆盖诊前、诊中、诊后场景

惠民保在保障责任上不断拓宽,一些产品已经覆盖特药保障品种与CAR-T、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手术治疗等先进的治疗手段,不少惠民保关注自身的服务模式与理赔方式,并利用科技赋能相关业务发展。“苏惠保”有体检、齿科的相关服务,以及对老年人慢性病的整个服务流程,这些服务能够提升健康人群的参保体验,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便利的服务,无论是惠民保还是商业保险,都需要更加考虑消费者的体验,为消费者提供诊前导诊、避免挂号不对症等服务,同时关注赔付率数据以及保险公司持续经营惠民保的动力,警惕定价不足、赔付恶化等风险因素。《关于规范保险公司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业务的通知》对这类业务提出明确要求以保障业务可持续健康发展,同时政府也需确保市场化运作并提供基础设施便利和消费者教育等支持措施,此外还需关注信息披露问题以提升信息透明度并推动可持续发展,总之各方共同努力下惠民保可持续健康发展有赖于各方的共同努力以实现其长期稳定的运营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与期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