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意外时,除了意外险可以赔偿外,还有其他途径可以获得赔偿。这是一种意外发现,让人不禁感到意外。除了购买专门的意外险外,其他途径如医疗保险等也可能涵盖意外事故的赔偿。在遭遇意外时,除了第一时间关注意外险的保障范围外,还需了解其他可能的赔偿途径。
这个周末,一个视频在喵叔的朋友圈中广泛传播,相信关注喵叔的朋友们周六就已经观看了,视频的主角是蜗牛保险CEO兼创始人、人称大萌萌的CEO,她在直播中因被“临时工”助理带翻车,对伤残等级的理解出现了偏差,竟然弄不清楚1-10级伤残谁更严重,这让喵叔赶紧翻出了团队小伙伴之前制作的“伤残江湖图”进行对照讲解。
通过对比不难发现,伤残等级数字越小代表情况越严重,在日常与大家的沟通中,喵叔发现许多朋友对保险存在一些误区,有的认为保险只保死亡不保生存,有的则认为重疾险只保疾病不保其他,今天喵叔想和大家分享一些有关保险的基础知识,帮助大家走出误区。
在保险行业中,人身保险伤残评定标准与其他领域如地震、风力等级有所不同,2013年6月,保险行业协会与中国法医学会共同发布了《人身保险伤残评定标准》,该标准于2014年1月1日起正式成为商业保险意外险领域残疾给付的新行业标准,该标准参照ICF有关功能和残疾的分类理论与方法,建立了涵盖8大类、281个小项的伤残条目,伤残程度被划分成1-10级,其中1级最重,按照基本保额的100%进行赔付,往后依次递减10%,直到10级赔付10%保额。
对于这一基础知识点,可以说是保险行业入门者必须掌握的内容,即使是像大萌萌这样的保险行业重要人物,竟然也会对此感到困惑,这确实有些令人惊讶,这种程度的误解,似乎与某些专业人士的常识相悖。
伤残标准包括1-10级,共8大类281个小项,数字越大表示伤残程度越轻。
在谈论重疾险时,我们通常会说只保重疾或重疾与轻症的产品是初级版本,而包含重症、中症和轻症以及多次赔付的产品则是更高级的产品,意外险也同样分为多个“段位”,最基础的产品是一些公司喜欢绑定的长期意外险产品,只保意外身故和全残,而不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小意外;稍微好一点的产品则按照上述伤残标准进行比例赔付,并涵盖医疗报销责任;更好的产品还会提供额外的服务,如住院津贴、救护车费用、猝死等责任,部分产品还会涵盖海外医疗、自费药、高风险运动保障等。
了解自己所配置的险种及其具体细节至关重要。
以我们前面提到的杨过为例,假设杨过生活在21世纪并购买了四种基本险种,如果他某天被郭芙砍伤右臂并需要前往医院就医,他能从哪些险种获得保障呢?
如果是意外险,假设他购买了100万的大护法,那么他最高可报销5万的医药费,并享受每天150元的住院津贴,如果事后被认定为5级伤残,他还可以获得60%的赔付,即60万元。
如果是医疗险,如果杨过的住院费用超过了5万,那么他可以通过医疗险报销剩余部分。
如果是重疾险,许多朋友有一个误区,认为重疾险只覆盖像癌症、脑中风这样的重大疾病,如果杨过事先投保了50万的信泰如意人生典藏版重疾险,那么他这次被砍伤右臂的情况可能会被认定为中症,按照65%的赔付比例计算,他可以获得32.5万的赔付,并且豁免后期保费。
保险是一个严谨的事情,如果行业涌入大量追求短期效益的资本,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幸运的是,保险行业中有很多“临时工”,在需要承担责任时会挺身而出,难道我们要让MBA或EMBA来承担这一切责任吗?永远没有完美的产品只有相对完善的搭配方案如果你在选购过程中遇到困惑不妨咨询专业人士。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