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百万医疗险看似提供低保费、高保障的诱人条件,但其中隐藏的套路需警惕。消费者在购买时需谨慎,避免陷入不良保险陷阱。此类保险可能存在诸多限制和免责条款,务必仔细阅读条款,理性评估风险,以免陷入不必要的保险纠纷。
一种名为“百万医疗险”的短期健康险在互联网渠道迅速走红,它以低保费、高保额作为营销手段,吸引了大量消费者,记者调查发现,这款网红产品背后隐藏着许多套路和陷阱。
顾先生是百万医疗险的投保人之一,他本以为只需花费几百元就能获得全面的医疗保障,但在续保时却遭遇了麻烦,原来,他刚被诊断出患有糖尿病,无法继续投保,即使患病期间产生了高额医疗费用,由于未达到免赔额,也无法获得赔付。
保险行业人士指出,市面上的百万医疗险虽然宣传可以续保到80岁、99岁甚至100岁,但实际上存在“保证续保”和“连续续保”两个概念,保证续保是指保险公司必须按照原条件继续承保,而连续续保则取决于保险公司的业绩和心情,消费者在购买时需谨慎辨别。
多数百万医疗险都设有1万元甚至2万元的免赔额,这意味着小额医疗费用无法获得赔付,而大额医疗费用又可能因既往症无法购买,消费者在购买时需了解免赔额的规定,以免陷入理赔困境。
业内人士透露,“百万医疗险”的“提保额”已成为业内公认的营销手段,高额保额虽然能引起关注,但在实际理赔中很少用到,消费者在购买时需理性看待保额,关注产品的实际保障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银保监会已发布多项规定,明确禁止保险公司在产品开发设计时夸大产品功能、扰乱市场秩序,提醒消费者在购买互联网短期健康险时,注意产品不含有保证续保条款。
如何避免踩坑呢?消费者在购买百万医疗险时需仔细阅读合同条款,了解产品的实际保障内容和免责条款,选择正规渠道购买保险,确保购买到真实有效的保险产品,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保险产品,不要盲目追求高保额。
百万医疗险并非万能险,消费者在购买时需保持警惕,理性看待产品的优缺点,避免踩坑,保险公司也应承担起社会责任,推出真正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未来方向:加大重症医疗保障作用
经过市场净化,针对一小部分自付医疗费用较高的住院情况的“百万医疗险”仍然能够派上用场,其真正产品定位应在于保障重大疾病所产生的住院医疗费用,行业人士建议,如若能够实现一直续保,对消费者而言将是利好消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