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护险是一种为老年人提供长期护理服务的保险,旨在解决因年老、疾病或伤残导致的长期护理费用问题。与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不同,长护险主要关注长期护理服务,包括日常生活照顾、医疗服务等。养老保险主要关注退休后的养老金问题,而医疗保险则关注医疗费用报销。长护险的引入可以有效缓解家庭和社会的长期护理压力,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当前,我国面临约4000万的失能、半失能老人照护问题,这一群体及其家庭负担沉重,引发了社会的高度关注,为了应对这一挑战,长期护理险作为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应运而生,为失能人群提供护理保障和经济补偿,它也被看作是除养老、失业、工伤、生育和医疗保险之外的第六险,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究竟什么是长护险?它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有何区别?现在试点情况又如何呢?
在江苏南通如皋市如城街道,住着一位101岁的明美韫老人,四年前,她因健康问题卧床,意识不清,两年前,她被认定为重度失能人员,可以享受长护险待遇,她的家庭与照护机构约定,每周一、四接受照护服务。
明美韫老人的二儿媳张年华表示,照护服务非常专业且全面,包括洗澡、洗头、剪指甲等,极大地减轻了他们的压力。
如皋市是江苏省乃至全国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城市之一,面对老龄化带来的巨大压力,如皋市自2018年起开始探索长护险制度,并于2019年将保障范围拓展至全体基本医保参保人员。
近年来,长护险试点不断扩展,已覆盖49个城市、1.45亿人,这一制度为失能老人提供了专业的护理服务,减轻了家庭负担,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长护险在农村地区的推广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专业性照护服务的需求与农村现有服务能力的差距、筹资能力有限以及照护服务市场发展不成熟等,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青岛等地引导护理机构向农村拓展业务,培训并聘用农村劳动力为护理员。
为了确保长护险的公正和客观,国家医保局、民政部于2021年印发了《长期护理失能等级评估标准(试行)》及配套操作指南,评估标准分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认知能力和感知觉和沟通能力等多个指标,为失能等级评定提供了详细的参考,各试点城市正在从地方标准向国家标准过渡。
长护险与养老保险有所不同,养老保险主要提供资金保障,而长护险则提供服务和资金双重保障,大多数试点城市建立了单位、个人、医保基金、财政等多渠道筹资机制,为失能老人购买和提供专业、优质的照护服务。
面对日益严重的老龄化和巨大的需求,专业照护服务的缺口已经成为制约长护险发展的因素之一,医疗机构和普通养老机构在提供专业服务方面存在不足,相关机构和从业人员面临巨大的转型压力,长护险还需要鼓励和支持长期照护服务供给行业的发展。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长护险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多渠道筹资机制、评估标准落地、服务有效供给等方面仍需进一步优化,长护险的稳步推广对于促进照护服务行业发展、提高失能老人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