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级产品多地开花,惠民保如何走好普惠与商业的平衡木之路

摘要:近年来,“现象级”产品广泛涌现,其中惠民保作为重要一员,在多地迅速铺开。要想实现持续发展,惠民保必须谨慎走好普惠性与商业性的“平衡木”。在提供实惠保障的同时,还需注重产品的商业可持续性,以确保长期为民众提供优质服务。

自2020年以来,这类保险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涌现,其特点在于政府指导、商业保险公司承保,“政府背书、低门槛、低保费、高保额”等特点使其一跃成为保险业的新宠,经过多年的运行,这类保险并未出现大面积亏损,反而获得了药企、医疗机构等的更多关注,特药目录持续扩容。

在火热发展的同时,“惠民保”也面临着挑战,如何同时兼顾普惠性和商业性是当下最大的考验,在保障责任范围、参保率、赔付率等方面,惠民保需要走好“平衡木”。

上海、厦门、东莞等多地升级了惠民保保障责任,保障内容更加优化,但参保率问题仍是主要难点,部分地区首年参保率极低,业内人士认为,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参保人数需足够多,资金池规模需足够大,覆盖更广泛的群体才能形成风险分散机制。

除参保率外,赔付率也是业内关注的重点,赔付率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惠民保的发展,目前大多惠民保产品的赔付率并不高,但存在个别项目赔付率超过100%的情况,如何平衡好赔付率是关键,需要政府和保险公司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为了提升投保人的获得感,惠民保也在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支持惠民保升级,开发针对不同类型既往症人群的高保障升级款产品;吸引年轻人群等健康群体,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和产品之外的相关增值服务。

为维持合理的赔付率,惠民保需要解决保险资金池应该支付什么、支付多少、怎么支付三个问题,还需要平衡好政府、保险公司、第三方、药企、再保公司等多方面的利益,实现多方共赢。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医疗保障局已向各保险公司就《关于平稳有序开展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拟对惠民保的功能定位进行明确,这将有助于提升险企持续参与的积极性和动力,推动惠民保的健康发展。

展望未来,惠民保需要朝着“更普惠”的方向持续迭代,实现多方共赢,这是让惠民保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关键,也需要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社会环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