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代理人违规操作需警惕,八大纠结症状揭示购买保险时的小心为上

摘要:保险代理人违规操作引发关注,购买保险时需警惕八大纠结症状。消费者在购买保险时应谨慎选择正规渠道,了解保险条款,注意代理人的资质和信誉。要警惕不明保险产品的推销,避免陷入陷阱。遇到纠纷时,及时维权,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两年前,刘女士在银行排队存款时,被工作人员推荐购买一款保险产品,声称每年缴纳3万元,5年后可分红,由于对保险知识了解不多,刘女士购买了这款产品,但一年后,因急需用钱,她决定取出资金,却被告知要收取1万多元的退保费,原本只想存款的刘女士,因不了解情况而购买了保险,并不得不承担退保损失。

根据《人身保险业务基本服务规定》,保险销售人员在推销保单时,应向投保人明确说明保险产品的特点和风险,以便客户根据自身风险偏好和经济承受能力选择适合的保险产品,在提供投保单时,应附带保险合同条款,寿险宣传不规范、银保误导现象仍时有发生。

广东保监局近期公布了行政处罚情况,一季度共开展现场检查13次,对36家机构进行行政处罚,并处罚个人31人,违规行为主要集中在不正当竞争、财务业务不真实、寿险宣传不规范等方面,虽然各公司加强了管理和培训,制定了服务标准,银保宣传误导现象较去年有所减少,但仍需警惕。

保险公司提醒市民,在投保时要签署投保提示书以提示风险,并知道寿险产品一般有10天的犹豫期,在犹豫期内退保,不会产生保费损失,投保人应特别注意在犹豫期内接听电话回访,再次确认保单是否适合自己。

症状6:投保人理赔时方知车险不赔医保外用药

张女士投保了太平洋车险,一次出险后赔付了对方的医药费,但在理赔时,保险公司只愿意赔偿医保范围内的医药费,拒绝赔偿医保外的医药费,张女士表示,她并不了解保险公司不赔偿医保外用药,且在就医时无法控制药物使用。

根据《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款》的规定,保险公司在核定人身伤亡赔偿金额时,将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交通事故人员创伤临床诊疗指南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标准来确定赔偿范围,这意味着医保外的药物不能获得保险公司的赔偿。

中国太平洋保险广东分公司表示,车险属于意外险范畴,不仅交强险,第三者责任险也不赔偿医保以外的用药,事故后的车险索赔中,所有用药都应在医保范围内,超出医保外的药物所有公司都不予理赔,投保人在出险时应告知医生不要使用医保外的药物。

症状7:经销商强行搭售险种,投保人无奈多掏腰包

小林在某汽车经销商处购买汽车时,被要求在该经销处办理车险,办理完保单后,他发现所购买的车险价格比其他公司高出1000多元。

车险中的交强险为强制购买,其他商业车险如车损险、商业第三者责任险等则根据车主实际情况选择购买,一些车险中介会将某些险种进行捆绑销售,如车损险、防盗险和第三者责任险等,导致车主不得不购买不必要的险种,多掏腰包,按照车险赔偿原则,保险公司一般按实际损失情况赔偿,并非保得越高赔得越多。

症状8:保险公司理赔时间过长,给投保人带来极大不便

理赔难一直是保险业的一大问题,沙先生在一次单车事故后,经过交警部门查勘现场并将车辆拖到修理厂维修,但时隔三个月仍未收到保险公司的处理结果,沙先生表示至今未收到拒赔通知书,多次与保险公司联系也未能解决问题,给车主带来极大不便。

为解决理赔难题,新《保险法》对理赔时效作出了明确规定,保险公司内部也对理赔时效有相应规定,一旦因工作人员失误导致定损超时延误理赔的情况出现,保险公司将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银保业务的“小账支付”问题可能再次抬头,去年受经济环境影响,银保业务较为低迷,今年形势好转后,“小账支付”问题再次浮出水面,所谓“小账支付”,是银行代理保险公司产品时,保险公司向银行支付除手续费以外的额外费用,用于推动银保业务发展。“小账支付”已成为业内不成文的潜规则,多家险企因违规支付“小账”而受到处罚,广东保监局与广东银监局曾联合下发通知禁止银保手续费“小账支付”,要求实行手续费全部大账支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