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普惠保险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

中国普惠保险现状分析显示,尽管近年来取得了一定发展,但仍然存在覆盖不足、产品同质化严重等问题。针对此,建议加强政策引导,推动产品创新,提高服务质量,扩大覆盖范围,以满足不同群体的保险需求。加强监管,防范风险,确保普惠保险可持续发展。摘要字数在100-200字之间。

保险行业,作为一种经营风险、依靠大数法则进行产品开发和产品营销的特殊行业,其本质在于分散风险、互助共济,结合保险的属性和普惠金融的定义,普惠保险可以理解为:基于自身的“普惠”属性,为各类市场主体和人群提供合理有效的保险产品和服务,这些保险产品和服务对消费者而言安全可靠,对供给者而言商业可持续。

在我国,普惠保险的发展尤为重要,目前我国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区域分布不平衡,大部分中西部省份处于全国水平以下,从可得性、保障型产品覆盖率、商业可行性与持续性发展条件、安全与责任等方面来看,我国普惠保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可得性程度低:普惠保险的重点服务对象是那些无法获取或获取不足的保险产品与服务群体,在我国,这个群体广泛存在,尤其在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较低的中西部地区。

2、保障型产品覆盖率低:我国商业健康险的覆盖率仅为6.7%,表明保障型产品的需求远大于供给,保险行业供给侧改革与普惠保险一脉相承,具有内在一致性。

3、具备商业可行性与持续性发展条件:随着人口老龄化背景的到来,养老和健康管理需求巨大,人身险产品覆盖率不足,为普惠保险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金融科技的应用也为保险产品定价和服务的灵活性提供了基础。

4、更注重安全与责任:普惠保险的长期发展目标需要注重安全与责任,离不开整个行业乃至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健,行业内部正在形成“大消保”工作机制,监管层更加注重消费者教育和风险提示,为普惠保险发展营造了健康的金融市场环境。

目前我国普惠保险的参与主体包括传统保险机构、互联网保险机构、相互保险、保险资管公司和监管机构等,每个主体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服务对象,共同推动普惠保险的发展。

通过对普惠保险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普惠保险与保险行业“回归本源”一脉相承,开展普惠保险需要把握两大原则:与价值转型相结合和进一步细化客户群体,发展普惠保险的核心在于提高可得性、提供多样且适当的产品、具备商业可行性与持续性以及注重安全与责任,保险公司开展普惠保险需解决金融科技基础薄弱、缺乏数据挖掘与分析能力、资本不足和协同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思想转型:保险公司要认识到普惠保险不是慈善活动,而是基于可行性与可持续性原则为各类市场主体和人群提供合理有效的保险产品。

2、优化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建议增设专门的普惠保险事业部或相关管理组,确保足够的人、财、物投入到普惠保险业务。

3、深耕现有产品模式与创新业务模式:通过保单质押提供贷款业务,创新业务模式如“政府+保险”、“社区+保险”和“小微企业聚集地+保险”等。

4、着力外部合作:与互联网公司和科技金融公司合作,利用互联网渠道降低保险产品与服务的门槛,提升金融服务的可得性。

5、依托股东资源优势:对于银行系保险公司,要挖掘和依托股东资源,如渠道优势、数据优势和技术优势等。

6、优化公司绩效考核:将“普惠保险”纳入保险公司KPI指标,形成硬约束,推进普惠保险业务。

7、发挥保险资金优势:探索开发针对小微企业、“三农”的普惠保险资管产品,为其提供资金支持;通过直接投资、资产支持计划、保险私募基金等方式支持实体经济。

普惠保险是我国保险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对于提高保险覆盖面、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保险需求具有重要意义,保险公司应把握机遇,积极拥抱互联网,创新业务模式,深化外部合作,优化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以推动普惠保险的持续发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