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联网保险正在经历分化和蜕变,蚂蚁保和微保成为其中的双城记。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互联网保险行业逐渐分化,不同平台在业务模式、产品设计和用户体验等方面展现出差异化特点。行业也在经历蜕变,不断适应数字化时代的需求,推出更多创新产品。蚂蚁保和微保作为领军者,正积极应对市场变化,推动行业的创新与发展。
互联网保险的分化与蜕变:蚂蚁保与微保的双城记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互联网保险已经成为一种新潮的购险方式,特别是在80、90后以及00后年轻人中尤为流行,通过登录支付宝或微信,进入蚂蚁保或微保平台,用户们可以便捷地评估自身健康与财产状况,借助智能工具拆解分析保险产品信息和理赔条款,最后确认投保人信息并完成线上付费与投保。
蚂蚁保和微保凭借渠道与服务创新实现了指数级增长,成为中国保险行业的重要一极,在截至2020年6月30日的12个月间,蚂蚁保平台促成的保费及分摊金额高达518亿元,微保平台同年8月的活跃用户规模超过8000万。
随着流量红利的消逝和政策文件的相继出台,互联网保险代销进入了新的竞争阶段,懂财帝深入变革“风暴眼”,选取蚂蚁保、微保、水滴保作为样本分析标的,尝试解答互联网保险代销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如何满足新客户群体的购险需求?竞争下半场,互联网保险代销平台如何突围破局?以及互联网保险代销未来的发展趋势与风险等问题。
传统保险行业的高光时刻正在消退,大多数传统保险公司直到2017年才开始重点布局To C渠道,此前,线下保险代理人“人海战术”驱动下,保险行业实现了超速增长,但研报显示,受原保监会发布134号文影响,粗放的人力扩张模式陷入瓶颈,80、90后年轻群体的崛起,对保险消费的需求和偏好发生了显著变化,他们更青睐线上化的交流方式和互联网购险渠道,期待个性化的保险产品与智能化服务。
新客户需求不断涌现,但缺乏互联网渠道、场景和思维的传统保险公司却难以承接,相比之下,蚂蚁保、微保等平台依靠丰富的流量场景和渠道优势,在互联网保险代销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为了保住渠道生命线,传统险企们纷纷与蚂蚁保、微保、水滴保等持牌的To C流量平台合作,以期提升获客及触客效率,但互联网保险代销并非万能钥匙,精准获客和产品差异化是互联网保险代销平台必须面对的挑战。
蚂蚁保、微保、水滴保等平台在流量获取和产品策略上各有优势,蚂蚁保依托金融支付属性,通过相互宝等计划打造与保险强关联的流量池;微保依靠社交属性,通过微信引流;水滴保则通过水滴筹等自有平台和公域流量池获取用户,其流量天然具备大病众筹、互助属性,与保险保障需求强关联,在产品策略上,四家平台均采取了货架模式,并试图通过保险投教专区、数字化智能化工具和服务来深化用户服务。
随着监管风暴的到来,互联网保险代销行业迎来了新的挑战,监管文件要求严格整治销售误导、强制搭售、费用虚高等问题,互联网保险代销草莽时代落幕,在新的竞争阶段,互联网保险代销平台必须回归核心价值:让不同层级客户的保障需求与合适的保险产品精准匹配;基于庞大的客户数据与精准的客户洞察,助力保险公司制定出更加普惠、更加个性化的保险产品。
尽管蚂蚁保、微保、水滴保等产品端和服务端的能力已有显著提升,但他们仍面临精准获客以及引导客户从短期险向长期险过渡等难题,新的规则带来新的挑战,人事调整也在风暴后进行,对于中小平台来说,潜在的流量危机可能是未来发展的一个大难题,毕竟互联网巨头还有“余粮”,而资本市场留给中小公司转型突围的时间却不多。
互联网保险的分化与蜕变正在进行中,在这个变革的时代,互联网保险代销平台需要不断创新和提升服务质量,以满足客户需求,抓住市场机遇,也需要关注监管政策的变化,确保合规经营,互联网保险代销行业将继续发展壮大,为保险行业注入新的活力,参考资料:安信证券、中信建投证券等。 (数据源于公开披露,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