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专家解析,保障重疾险消费者权益的策略与措施

业内专家指出,保障重疾险消费者权益的关键在于加强行业监管,提高保险公司服务水平,加强产品透明度,确保消费者充分了解保险条款和保障范围。消费者自身也要提高风险意识,认真阅读保险合同,了解保险责任与义务。专家建议,消费者在购买重疾险时,应选择信誉良好的保险公司,并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保险产品。及时投诉和维权也是保障自身权益的重要途径。

本报记者 杜晓

实习生 徐静华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的《2018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指数报告》揭示了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现状及挑战,报告中指出,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覆盖率不足10%,诸多消费者对保险产品和价格存在疑虑,面对这种情况,如何保障重疾险消费者的权益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

南开大学保险学系教授朱铭来对此进行了深度解读,他强调,重疾险的发展与我国国情紧密相连,国际上的健康险与国内的重疾险在设计和功能上存在显著差异,消费者在选择重疾险时,应充分考虑自身需求及国内市场的实际情况。

朱铭来指出,消费者在购买重疾险时,应关注纯消费型重疾险,避免将主要目标放在投资回报上,对于返还型保险,虽然最终可以拿回一些钱,但其投资回报率通常不会很高,如果保险公司宣传的回报率过高,很可能含有误导成分,他还建议,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报销型保险如百万抗癌险等可能会逐渐受到更多消费者的青睐。

面对日益增长的重疾险市场,消费者如何保护自身权益?朱铭来给出了如下建议:

消费者在购买保险时一定要认真阅读条款,对不明白的地方要敢于向销售人员提问,并要求其进一步解释,特别是要留意条款中保险公司除外责任的部分,对疾病的界定更要小心,注意细节。

面对众多保险产品,消费者应具备基本的辨别能力,同样保障心脏病的产品,对于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的界定可能有所不同,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不仅要关注其保障范围,还要仔细阅读条款,了解细节。

朱铭来认为,保险公司和监管部门也需承担责任,保险公司应对条款进行详细解释说明,避免误导消费者,对于涉及人们切身利益的保险条款,不仅应详细清晰,还应采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让消费者能够一目了然,有关部门应加大对“霸王条款”的查处力度,纠正行业内的不良风气。

保障重疾险消费者权益需要消费者、保险公司和监管部门共同努力,消费者应提高辨别能力,仔细阅读条款;保险公司应详细解释说明,避免误导消费者;监管部门则应加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才能推动商业健康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