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理赔端开展风险减量服务面临诸多痛点,如风险评估标准不统一、服务流程繁琐、客户响应度低等。为改善现状,建议制定统一的风险评估体系,简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加强客户教育,提高客户对风险减量服务的认知度和响应度。结合技术手段优化风险管理,实现风险减量服务的精准化和智能化。
文章|《中国保险》杂志,发表于《中国保险》杂志官网,文章标题为《风险减量的定义与方式》,以下是修正错别字、修饰语句并补充内容后的版本:
风险减量的定义与实践方式
保险是风险管理的核心工具之一,传统保险管理风险的基本逻辑是“等量管理”,即通过聚集大量标的,将标的风险在时空和人群之间分摊,以减轻单一被保险人所受损失的影响,但随着保险资金规模的增长、职能和功能的不断衍生,以及科技工具的持续发展,风险减量管理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它旨在通过降低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或者减少事故发生后的总损失,从而为企业、客户和社会创造更大价值,这是现代保险业正在探索的新型经营模式。
原银保监会办公厅于2023年1月发布的《关于财产保险业积极开展风险减量服务的意见》指出,“风险减量”是利用更专业和先进的科技手段,通过主动介入被保险标的的风险管理来降低事故发生概率,从而实现社会风险总量的减少,为投保人和社会创造价值,该《意见》将保险企业的风险减量服务归纳为协助投保企业开展“风险评估、教育培训、隐患排查、应急演练、监测预警”等方面。
除了承保前和承保过程中的事前、事中服务,风险管理还应包含事后管理部分,在理赔端开展风险减量服务,能够为客户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为客户、企业和社会带来新价值,这些服务包括但不限于旅行保险中的境外救援服务、绑架赎金保险中的危机公关服务,以及安全生产责任险中的事故救援服务等,这些服务的作用不仅在于赔偿或补偿被保险人损失,更在于控制风险和损失的进一步发展,减少后续损失和索赔。
当前理赔端开展风险减量服务存在诸多痛点,首先是成本问题,风险减量服务作为一项专业工作,需要相应的成本投入,成本与效果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对应关系,因此需要明确的政策来支持该项目的列支方式、比例和渠道,以确保该工作的持续和扎实开展,其次是社会认知问题,很多企业对风险减量服务的认识不到位,不愿意接受保险公司的优化整改要求或建议,最后是人才队伍问题,风险减量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需要专业的人才来开展,目前大部分保险公司还没有专门的岗位从事该项工作,人员能力参差不齐,服务标准、考核体系和队伍体系尚未建立。
针对以上难题和痛点,有一个成功的风险减量服务案例可以提供借鉴,该案例涉及一家长期投保财产一切险的企业,由于设备突然停机导致的设备故障、生产不良以及生产刀具断裂等损失,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保险公司通过现场查勘、与外部专家合作等方式,最终找到了事故的根本原因,并提出了专业的风险管理建议和整改意见,通过这次服务,保险公司厘清了责任,减少了赔付金额,同时也帮助客户加强了内部管理,提高了生产效率,这一案例表明,通过引入专业机构和使用高科技设备,保险公司可以有效地开展风险减量服务,达到降赔减损的目的。
为了有效破解理赔端风险减量服务的痛点,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改进,一是通过产品前端来解决保险公司和被保险人关注的成本痛点,开发专门的风险减量费用扩展条款并适当收取保费;二是引入更具公信力和权威性的行业专家或政府部门来推动被保险人接受风险减量服务;三是聚集保险以及各行业的专家力量来共同开展这项工作,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理赔端开展风险减量服务的空间也将越来越广阔。
《关于财产保险业积极开展风险减量服务的意见》为保险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和机遇,理赔端开展风险减量服务不仅能够为企业和客户带来价值,也能够促进保险业的发展和创新,希望更多的保险公司能够认识到风险减量服务的重要性并积极投入到这项工作中去,点击下方名片关注《中国保险》杂志获取更多资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