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赠险背后的风险揭秘,真相并不保险

所谓的“免费赠险”并不如字面上那么保险。这种营销手段往往存在诸多陷阱,消费者应谨慎对待。这些免费赠送的保险产品往往具有限制性条件,或者保障范围有限,甚至可能存在欺诈风险。消费者在选择保险产品时,应充分了解产品的保障范围、理赔条件等细节,避免陷入不必要的风险。购买保险时,务必选择正规渠道,理性消费,以免上当受骗。

这不过是“首月免费”保险的一种变种,尽管监管部门近年来已经多次发文禁止此类业务,但披上“创新业务”的外衣后,这种模式依然在市场上活跃,其运作方式大同小异:通过赠送免费保险或提供低保费、低保额、高免赔额的保险来吸引客户,进而诱导他们购买常规的百万医疗险。

看似处处为消费者着想,实则处处是陷阱。“首月×元”只是营销手段,大部分保费都被分摊到了后续月份,而关键的保险责任却被轻描淡写地略过,一键勾选“已阅读”的客户告知书和服务协议等关键文件,实际上并未真正告知消费者所有内容,即使投保已经完成,消费者也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诱导购买远超预期和实际需要的产品,广告链接暗藏玄机,容易让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被投保”,并悄悄开启自动续费,当消费者意识到自己上当受骗时,却往往投诉无门,退保的入口深藏其中,如同商家的千层套路一般难以找到。

真正的优质服务,不在于响亮的口号,而在于实实在在的服务,对于动辄把“免费”挂在嘴边的行为,消费者更应该提高警惕,因为羊毛出在羊身上,免费的往往才是最昂贵的,“小恩小惠”背后都是经过精心计算的,个别险企利用人们的“损失厌恶”心理,制造出一种“错过即失去”的紧迫感,从而误导消费者,这种行为不仅加剧了恶性竞争,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声誉,更挑战了法律的底线,某保险公司因销售保险产品时宣传“首月免费”“首月仅需0.1元”,却因实际产品与宣传不符被银保监会罚款百万。

相较于其他商品,保险产品因其特殊性无法试用且条款复杂,导致消费者决策成本较高,口碑效应尤为重要,片面追求短期销售规模、采用欺骗性营销手段的行为不仅是短视的,更是对整个行业的伤害,保险公司要想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未来,必须坚守诚信原则,提供真实透明的服务。

监管部门需全局把握并照亮“隐秘的角落”,保险公司应明确其风险转移的基本功能,避免将风险转嫁给消费者,失信容易,建立信任难,保险公司应珍惜消费者的信任,规范自身行为。 (钟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