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推行长护险试点以来,已有超过73.5万失能老人享受到了待遇。这一政策为失能老人提供了全方位的护理服务,有效缓解了他们的家庭压力和经济负担。长护险的实施不仅体现了社会对老年人的关爱和支持,也为推动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积极贡献。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为了保障因年老、疾病或伤残导致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自2016年我国启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以来,各试点城市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为构建符合国情的长护险制度框架打下了坚实基础。
至今,全国已有49个城市开展了长护险试点工作,覆盖了约1.8亿人,累计有超过230万人享受到了相关待遇,年人均减负约1.4万元,还有定点服务机构8000家,护理服务人员约30万人。
面对我国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尤其是超过4000万的失能人员,长护险制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表示,中国模式的长护险以其可持续、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为特点,有助于解决老龄化、慢病化、少子化叠加发展背景下的长期护理难题,满足日益增长的专业医疗护理服务需求。
上海市医疗保障局副局长张超在论坛上表示,上海自全面推行长护险制度以来,已逐步构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长护险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上海将继续探索长护险的保障范围、筹资机制、服务管理等方面,以促进建立更加公平适度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及传承中华孝老敬老的传统文化。
此次上海长护险高峰论坛以“全球视野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中国模式与新发展”为主题,由上海市医疗保障局指导,复旦大学长三角医疗保障研究中心和上海市医疗保险协会联合主办,论坛邀请了各界人士围绕长护险制度建设的核心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分享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旨在为构建中国特色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提供思路,论坛现场气氛热烈,各界人士纷纷为长护险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献计献策。(完)
在本次论坛上,除了对长护险制度的建设进行深入探讨外,还分享了国内外长护险政策制定及实施经验,与会专家表示,长护险制度的推进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推进的良好局面,还需要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提高服务质量,加强监管力度,确保长护险制度能够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