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互联网保险营销中的文字游戏,一元能否保障六百万元?

揭秘互联网保险营销中的文字游戏:所谓的“1元保600万”保险真实性和价值有待考量。这种宣传手法往往通过夸大保障金额和模糊保费概念来吸引消费者。消费者在购买互联网保险时需注意辨别营销手段,仔细阅读保险合同,了解真实保障范围和保费支付方式。不要被表面的数字游戏所迷惑,理性选择适合自己的保险产品。

许杰和刘成两位消费者都遇到了互联网保险营销中的陷阱,他们在点击领取“免费福利大礼包”或参加“30日免费保险”活动时,并未注意到页面下方的默认勾选“微信自动付费”或“投保告知不充分”等细节,导致后续每月被自动扣除保费,这种过度营销、虚假宣传、诱导消费等乱象在部分保险公司和保险专业中介机构中普遍存在,引发了大量保险消费纠纷。

早在2021年,银保监会就已下发通知开展互联网保险乱象专项整治工作,重点整治销售误导、强制搭售、费用虚高、违规经营和用户信息泄露等突出问题,近年来互联网保险营销的文字游戏和不实宣传等乱象仍屡禁不止。

部分保险公司通过简化缔约程序,以最便利的方式完成保险合同的订立和首期保费的收取,省略了向消费者对于产品保险责任的描述及免责条款的明确说明和提示义务,严重侵犯了保险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他们通过全程误导的方式,增加退保难度,进而达到牟利的目的。

消费者在购买互联网保险时,应提高警惕,仔细阅读保险条款,了解保险责任、保险金额、保险费等信息,特别是在投保健康险时,要特别注意保险规则、赔付比例和免赔额等内容,消费者还应充分了解相关规定,避免在投保时因未如实告知而引发后续纠纷。

针对互联网保险的营销乱象,监管部门应加强互联网保险业务的舆情监管,通过监测“首月0元”“1元保”等投诉,及时处罚违规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平台,消费者也应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充分评估互联网人身保险产品的需求匹配性,在平台购买过程中仔细阅读相应条款。

一些保险公司或销售机构还可能会涉嫌从社交平台获取消费者的身份信息,这提醒我们在接受互联网服务时要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消费者在发现被自动扣费后想要退保时,也要留意合同中可能存在的条款,避免无法全额退款的情况。

互联网保险营销乱象频发,消费者需提高警惕,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在投保时要仔细阅读保险条款,了解保险责任、保险金额、保险费等信息,避免被不实宣传所误导,监管部门也应加强互联网保险业务的舆情监管,及时处罚违规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平台。

评论